2012年,中国首次推出FC-31“鹘鹰”技术验证机,正式拉开“五代机上舰”的序幕。
但这款实验版本的战机只有五代机的外形,在很多技术验证、气动布局包括武器配备问题上都受到了广泛质疑,因为当时我们并不掌握中型隐身战机的技术。
以至于西方媒体争相嘲讽“中国的五代机可能要进行40年的研发”、“中国想‘仿制F-35但又没有发动机’”等。
当时美国的F-35舰载机风头无两,中国的滑跃式甲板航母辽宁舰才刚刚交付,双方的差距可想而知。
不过自从歼-20列装服役之后,很多军迷也对“五代机上舰”这个问题多了很多信心。
对于歼-20而言,看似是五代机却距离“上舰”的标准很远,其一是它的气动外形并不适合上舰,襟翼增升是跨不过去的门槛。
想做到舰载优势,就必须要放弃鸭翼布局走向常规布局,这意味着整个飞机都要经过彻底改造。
所以尽管现在的F-35战机和歼-20外观相似,但两者构造上是完全不同的。
再者来说,对于我方战机缺乏高推力发动机的现状,使用双发成为定局。
俄罗斯拥有大推力矢量发动机,但他们没有改造隐身舰载机的技术,我国则刚好相反。
发动机这块不能指望美俄来帮忙,所以中国的“双发舰载”对于很多方面要求非常严格,尤其是其适配航母的适应性。
FC-31“鹘鹰”改造过程中,面向的是中国未来的新型直通甲板航母,在技术标准上需要摸索出来更多的创新。
此外,在FC-31“鹘鹰”改造完毕双发动机和更小的体积、隐身性都保持的前提下,设计上还要保证五代舰载机应该有的先进性能。
雷达系统和机电感应系统注定会占据大部分空间,“小身板”还需要保证适配中国主流的导弹。
歼-20重型战机挂载这些导弹没有什么压力,但歼-35想保持先进且武力充沛,也是很大的挑战。
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,还有航程、空中补给、生产成本、耐用性等很多方面的难题。
也难怪从FC-31“鹘鹰”到今天的歼-35战机,用了12年之久。
舰载机问题解决,中国的航母发展也已经到了全新阶段。
11月18日,中国海军第3艘航母“福建舰”再次出海,开始了第五次试航行动。
这艘航母已经经过了时间验证,在总体试航性能上趋于成熟,且弹射甲板也已经部署发展到位了。
此时正赶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降“辽宁舰”12周年,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
部分猜测认为,在各方面条件水到渠成的当下,“五代机上舰”很可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就能落实。
从1999年航母计划开始时,高性能舰载机从陆地到“上舰”,这一步我们已经等了至少25年时间。
22日,中国海事局宣布渤海海域部分海域进行军事演习,和“福建舰”在周边的时间重合。
加上渤海附近部署有陆基基地,所以有很多传言称这次中国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应该在进行“初步配合”的试验。
这些项目也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,以及中国飞行员实战化技术的演练行动。
虽然试验的是什么类型的舰载机无法得知,不过有消息称歼15T可能会成为技术验证的排头兵。
只有在弹射技术万无一失的前提下,下一代歼-35才会进行着舰训练,然后进行弹射训练。
所以真正等到那一天还需要时间,不久前总设计师孙聪院士才说过,歼-15和歼-35两型飞机都会上航母,所以在这件事上无需过于着急。
新航母所配备的弹射轨道以及未来舰载机必须具备的弹射技术,是我国和西方抗衡的“门槛标准”之一。
原因在于传统滑跃起飞方式受制于甲板长度与仰角,舰载机须依靠自身动力在有限距离内达到起飞速度。
为满足升空要求,往往只能削减燃油储备与弹药挂载。
而弹射技术借助弹射器强大推力,能在极短时间将舰载机加速至理想起飞速度,让战机满油满弹出击。
以美军F/A – 18E/F“超级大黄蜂”为例,滑跃起飞时弹药与燃油携带量受限,作战半径缩窄;
采用弹射起飞后,可多携约2~3吨弹药或增加数百千米作战。
前文已经提到过,中国新型舰载机保证各项性能的同时,还需要采取很“占体积”的双发动机和一系列机电雷达系统,给弹药武库的空间本来就少。
预计五代机和新航母“适配”成功后,我国海军航母编队和美国航母编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小了。
歼-35作为五代隐身战斗机,具备高机动性、高隐身性和高信息感知能力,能够在敌人发现之前先敌发现、先敌打击,几乎F-35具备的功能都有。
且歼35的出现弥补了中国海军隐身舰载机的空白,其与歼15形成高低搭配,将使我国航母舰载机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并非是只有战斗机取得了突破,美国媒体预计解放军和航母同步适配的预警机、反潜机等进展也已经取得领先。
空警500A预警机、歼-16D电子战飞机还有大量先进无人机,都可依任务优先级快速弹射升空,无需漫长等待、排队调整。
这更能让中国海军构成一个“多样化打击系统”,在任何领域都不输于西方先进国家。
参考资料
《航行警告!渤海执行军事任务》央视军事
《福建舰“侧面全身照”来了!》央视军事
《中国自主研制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-35A首次公开亮相》北青网